太子爱上尼姑的旷世虐恋,数百年后竟被诗人王维写进诗里,成为寄托相思的千古名篇。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熟悉,就是王维的《红豆》。“红豆思南国,春来发几支,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”但你知道,这首诗里其实还蕴藏着一段跨越生死,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吗?
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萧统,是梁朝的太子,也称昭明太子。由他编撰的《昭明文选》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。他所在的王朝只持续了50几年,在历史上不过昙花一现,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若不是一场偶然的邂逅,也许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位颇有建树的帝王。然而,历史没有如果。据史书记载,昭明太子玉树临风,才华横溢且宅心仁厚。可这样一位太子竟然拒绝了无数贵族少女的追求,偏偏对一个小尼姑情有独钟。
公元年,22岁的萧统去江阴编选文选。彼时的他少年意气,壮怀激烈,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。当时江南一带寺庙很多,所谓”南朝四百八十寺。”正是这一时期。在一个山花烂漫的午后,萧统编书编累了就骑马出去散心。结果在一条山路上,与一位貌美如花的尼姑不期而遇。尼姑法名慧如,不仅长得清丽脱俗,而且十分聪慧,精通佛经。两人一见如故,相见恨晚,彼此倾慕。这样的相遇堪称是“陌上人如玉,公子世无双。”从此,萧统就隔三岔五跑到寺庙里去见慧如。
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”从来不近女色的太子第一次有了春心萌动的感觉。年少时的爱恋都是如此真挚而热烈,无需拐弯抹角,也不必在意身份悬殊。在这样的朝夕相处中,两人日渐情深。萧统不只一次向慧如表明心迹。起初,尼姑慧如在得知萧统身份后有意回避,但抵不住萧统的一片深情。不久后,萧统完成编书任务,准备回京复命。临别前,他再次向慧如表明心意:他说自己即将启程返回京城,待到父母同意后再来迎娶慧如,与她长相厮守,永不分离。离别当日,慧如心如刀割,泪如雨下。往日相处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,两人有太多深情想要诉说,可到了嘴边却无语凝咽,唯有泪千行。眼看日近黄昏,萧统转身上马,慧如递上一张手帕,手帕上包着两颗红豆。
可是,自此一别后,萧统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江阴。毕竟两个人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。他是仁孝贤明的太子,身上肩负着天下兴亡的重任,容不得一点男女私情。她是清净佛门里的尼姑,本该了却尘缘一心向佛,却泥足深陷,情难自拔。就像仓央嘉措写的:世间安得双全法,不负如来不负卿。慧如再也没能等来萧统,在庙里郁郁终,因病去世。这对于萧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尽管他是太子,可是内心依然很痛苦。不是说好要长相厮守的吗?为何事事总不如人愿?怀着巨大的感伤,太子萧统也抑郁而终,年仅31岁。在临死前,太子专门派人去了一趟江阴,他亲手种下了当年慧如给他的红豆。据史料记载,昭明太子去世之后,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惋惜震惊。京城中的百姓纷纷奔走于宫门前,到处都是为之号哭的人。
可以说,如果不是这段求而不得的旷世虐恋,心怀天下的他有可能成就一番伟业。然而,假如没有这场意外的邂逅,他的一生将永远禁锢在高墙之内,何其可悲?后来唐朝诗人王维来到了江阴,看到了这颗红豆树,又恰逢老友李龟年。他被萧统的深情所感动,于是写下了一首诗,送给江湖重逢的老友李龟年。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,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”
如今这棵大红豆树依然生长在江阴顾山。已经生长了一千三百多年。每一片叶子都是萧统对慧如无尽的思念。红豆树一般生长在南方,而这是纬度最北的一棵红豆树。”直道相思了无益,未妨惆怅是轻狂。”这世间我们一定听过,智者不入爱河,但偏偏有人天生“愚笨”他在看清所有得失代价后仍然选择义无反顾,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这说的就是萧统与慧如之间跨越身份、阶级的旷世虐恋。如果有来生,他们一定会像远方兽,步步比肩行,一定会像深山木,枝枝连理生。